第三屆探究與實作年會
文/陳育霖
110年4月17日
台南一中、新興高中、楠梓高中、瑞祥高中學生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報告,有學校是專題導向課程,有學校是探究步驟分段結構化探究課程,有學校是共同主題方向,學生決定變因探究的半結構化課程。
學生對於課程的共同反應多是一開始排斥,後來慢慢適應接受,因為經驗中少有機會接觸這種形態的課程,要自己動手動腦,覺得麻煩或不容易有成就感,到了報告會場,都能夠順利自信地把內容傳達,同時實踐並呈現課程當中的重要科學精神。
苗栗縣大同高中的同學,到新竹進行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學著透過混合式訪談調查對自身週遭環境作更深一層的理解,老師相當用心指導,學生十分投入。
在捷運月台巧遇論壇大會中發問的雄中同學,正好也是在同一個分場會議中的旁聽同學,在捷運上聊了一陣子。
關於探究與實作課,我給他的回答是,對高中生來說是一個探索自我的好機會,歷程中努力投入,我們才會知道自己在這些相關能力是否有天份或熱情,另外,實務經驗發現,許多工作都是從探究與實作流程開始進行,業務員開展工作,也是需要從調查市場尋找客戶再來籌劃行銷策略。政治人物最需要的就是20秒把政策講清楚,是表達分享的重要展現,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方法,正好也就是工作完成的方法,同時當中的科學過程性技能,可以在更多職涯面向上給我們幫助。更不用說腦神經科學研究早就告訴我們,習慣主動進行思考應對策略,大腦被活化的程度高。
至於探究與實作和考試的關係,PISA、ACT-scientific reasoning 都有類似的題型,尤其ACT-scientific reasoning是升學考試,同時也是採取選擇題型,做為大學升學成績參考,行之有年,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思考方向,我在看到ACT考題的那一天,深刻懷疑,2009年俄亥俄州立大學包雷老師(Lei Bao)與大陸幾所知名大學的聯合研究結論說兩地大一學生的科學推理能力幾乎無差異,根本原因可能是因為美國大學生的入學考題原本就有科學推理,大陸並沒有,所以論文當中大陸與美國兩地學生的科學推理紙筆測驗成績幾乎無差異。顯然是可以利用測驗題型達成,然而,紙筆測驗的成就,並未能夠保證實作能力是能夠進行有效評估,而實作實驗的課程進行過程則是幫助學生實作能力培養、學生從中建立的成就感與自信以及從真實研究實踐當中發現不同尺度下須有全新的科學概念來詮釋自然現象,都是難以從紙筆測驗中達成的教育。
國際文憑組織IBO的歷程記錄作法或許是一個可行方向,IBDP physics為例,學生在IB大學預科文憑物理科的總成績為7分,當中有20%是研究論文寫作,稱作內部評量(IA, internal assessment),是試圖以全球統一的客觀評量規準來進行評量,另外80%則紙筆測驗全球考試,北半球5月測驗,南半球11月測驗。
探究與實作在高中必修,成為高中教師面對教學方法的挑戰,卻也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科學領域當中的從業人員如何產生知識的方法流程。幫助學生藉由實踐的角度理解科學的態度與本質,也是傳達教師熱情的另種形式,我們也可以在學生探究過後,跟他們說聲,「voila!這就是科學」,或許勝過千言萬語。
氨? 胺? 銨?
回覆刪除Post published:2020-10-15
Post category:最新消息
他們分別是什麼呢
氨(英語:Ammonia,或稱氨氣、無水氨,曾音譯作��、氬、阿摩尼亞,分子式為NH3)是無色氣體,有強烈刺激氣味(尿味),極易溶於水。常溫常壓下,1單位體積水可溶解700倍體積的氨。氨對地球上的生物相當重要,是所有食物和肥料的重要成分。氨也是很多藥物和商業清潔用品直接或間接的組成部分,具有腐蝕性等危險性質。
由於氨有廣泛的用途,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多的無機化合物之一,約八成用於製作化肥。2006年,氨的全球產量估計為1.465億噸,主要用於製造商業清潔產品。氨可以提供孤電子對,所以也是路易斯鹼。
孤電子對-long pair不與其他原子或共享
路易斯鹼-能夠給出電子對的分子
胺(英語:amine)是氨分子(NH3)中的氫被烴基取代後形成的一類有機化合物,簡稱「胺」。胺類是含氮的有機化合物可視為氨的衍生物,因具有生理活性而被用作藥物,其中一個或以上的氫原子被烷基或芳香基取代。不建議將「胺(amine)寫成「氨」(ammonia),兩者意義與英文名稱不同。
胺基(-NH2、-NHR、-NR2)是胺的官能團。如果氮原子連著羰基(C=O),那麼該化合物則稱為醯胺,其化學性質與胺並不相同。
胺類性質似於氨,水溶液呈弱鹼性,易溶於酸中。
銨(英語:Ammonium,舊譯作錏,化學式NH4+),又叫銨離子、銨根、銨根離子,是由氨分子衍生出的正一價、帶1個正電的離子。氨分子與一個氫正離子配位結合就形成銨根離子(氨提供孤電子對)。銨離子在化學反應中相當於金屬離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A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B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3%B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