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育霖
學習階段與當教師的目標不同,當學生的時候,需要對問題有較深入的理解,身為教師則需要有廣博的知識。我們一般期待碩士論文能夠針對問題做較深入的理解與探究。能夠把一個問題以下面四個說明研究的陳述邏輯來展開: (1)為什麼做這個研究、(2)怎麼進行研究來得到這些結果的[也就是詳細過程說明]、(3)得到什麼相關結果、(4)這些結果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影響與價值以及將來可能可以再做什麼樣進一步的研究。
但是這是向他人說明的邏輯順序,通常研究的過程,不是這樣的順序,我們通常都是先有了一個初步研究得到的結果[就是前面提到的(3)],再來補充說明當初是怎麼做出[就是前面提到的(2)],再到網路或圖書館看看前人做過多少文獻研究,試圖想想我們這個研究與前人研究的關係與連結,[就是前面提到的(1)],因為前人進行的研究一定會明白標示出這方面的研究對於整個學術的貢獻是什麼,我們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用他們這些前人及大師的研究結果就好,[沒有引用大師想法,自己直接寫會被認為是瞎吹]。最後再來反覆推敲這些研究的下一步可能延伸的問題,這樣就能幫助我們思考我們進行的研究價值何在?[就是前面提到的(4)]。
最直接的方法是先尋找相關接近的前人論文,看他們如何小題大作把一個看似小的問題探究到深入。
假設我想研究"容器對於人類文明進展的影響"是一個相當大的題目,我們可以試圖具體化題目當中的每一個名詞來縮小題目範圍,例如"日常飲食用容器的開口形狀對於不同台灣北部地區居民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