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融入課程教學─實踐與推廣】,臺師大教學發展中心新進教師研習鴻鵠營演講

【EMI融入課程教學─實踐與推廣】,臺師大教學發展中心新進教師研習鴻鵠營演講

110年8月10日

文/陳育霖

IB Physics Teaching,全英語授課教學
因為撰寫臺師大國際文憑大學預科物理師培計畫申請書(IBEC for IBDP Physics)且開授國際文憑大學預科的物理師資培育課程,全英語授課經驗分享。

演講錄影: https://youtu.be/-63L4oyFyYU

幾位老師在線上演講之後,給了一些回饋與問題

教師A
謝謝陳育霖老師的分享,特別是裡面提到的以探究式教學法設計讓學生以問題為出發,學習解決問題,讓其發展自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教學的課程,過去也常以這樣探究式教學法 or senario based question/discussion 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做討論學習,但如同老師提到的這樣的方式可能會較傳統教學更耗時間,想請問老師是如何克服這個困難呢?Thanks for your inspiring talk!

回應: 感謝老師回饋,學生無法跟上教學內容的時候,會主動引入多元型態教學策略運用,專業英語詞彙表達學生無法理解,可以示意圖、動作、動畫表述,或者就是探究與實作一遍,當然找不出方式之後,以母語表達也是幫助學生學懂的方式,因為課程定位是專業課程,不是英語課程。2004年 Stanford U. 針對物理教學的研究發現,直接教學法(具備efficiency特性)與探究式教學法(具備innovation特性)各半可以達成最佳調適的教學效果。在實務經驗上,也是由此依據學科單元本質特性及時間與可行成本來進行安排。教學論證過程就算是運用直接教學法,論證邏輯也可以依據探究教學法的邏輯推論順序來呈現,在直接教學法講課過程中,因為是以問題為開頭,也可以是一個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的策略,就像課堂開頭先說「各位相信嗎?在座的同學們都是從小玩量子力學到長大」講課過程則是不斷將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再接著回答所有小問題的過程,講課就會像是解謎。過程中可以避免學術語言鋪陳過多,影響學生課堂理解。

教師B
感謝老師分享如何將EMI與inquiry-based learning做結合。有兩個問題請教:1) 可否請老師進一步分享當學生無法以英語表達意見時(如:實驗的過程、結果,或者peer review的過程、表達對理論的意見),教師該如何抑制切回中文的衝動呢?2) 若在研究所seminar性質的課程中,學生對於修習全英文課程的意願非常低,就算硬著頭皮來了也是不大願意講英文,有什麼方法可以鼓勵學生以英語發言或發問?謝謝!

回應: 感謝老師回饋,

1) 我的課堂允許學生中文表達,有些地方學生要是真沒學懂,我講出中文也是常有,因為最重要的不是秀英語,而是讓學生學懂課程才是最根本。實務上,即使是中文課程,探究式教學過程,因為知識需要靠學習者自行建構,教師仍然需要忍住盡量提供提示,不直接談解答。英語授課過程不斷重複特定課室用語相當可行,同時學生也會因為這些句型重複,能夠十分熟悉這些課室英語,像是

What are your thoughts about…?

How could you add on to what Tony said?

Do you agree with what Sally said? Why?

2) 通常考慮兩個方向策略,

(1)剛開始拋出的問題需要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問題由活化並橋接學生的背景知識開始,過程中的問題或指令也需要搭建更多知識鷹架幫助學生能夠參與討論,讓學生覺得進入門檻不高,願意參加討論,所以可以考慮探究式教學法。

(2)給全班學生表達達觀點或意見時的英語表達句型模板,幫助學生思考,例如

步驟一、看到什麼事實(資料或現象)

步驟二、可以歸納成什麼學科概念,或聯想到什麼學科概念

步驟三、這部分可討論的問題或觀點

教師C
想請教育霖老師的觀點,探究式教學法是否一樣適用於教育類的科目?我想像中執行有一些難度。

回應: 感謝老師回饋,教育類的科目,個人觀點看來可以分兩個方向討論,首先是全球共通的學者研究結果使用英語的必要性強,但是在地的教育議題以中文表達可能還更加貼近真實情境,用英語表達反而不夠切合實境。其次,在執行經驗上,課堂講演從情境再到理論,或許是一個幫助學生課堂參與的方式。開頭使用較少學術英語來描述案例情境,請同學判斷、解決問題、討論情境的衝突與矛盾是引導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策略。源於McMaster University醫學院的問題導向學習(PBL),就是以探究式教學取徑,希望學生從問題解決醫療案例情境中來學習課程內容理論與實踐知識,由於教育類科目是源自於人類社會的研究成果,有許多真實人際互動情境或心理學研究案例,相當適合用來幫助學生進行分析。Lee Shulman在研究醫學教育與師資培育課程過程中發現許多相似之處,所以引用探究式教學相當可行,只是使用時機與比例可以調整,2004年 Stanford U. 針對物理教學的研究發現,直接教學法(具備efficiency特性)與探究式教學法(具備innovation特性)各半可以達成最佳調適的教學效果。同時允許學生以母語討論及表達,可能可以增加學生上課意願。

教師D
我聽到的是用英語教學的話學生評分都會較低,不知您的經驗是怎樣?

回應: 感謝老師回饋,經驗當中確實如此,需要針對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進行更多努力,否則真的不容易,即使是英語使用頻率高的科技職涯工作場域,對於理工科系學生而言,使用英語上課還是需要教師運用策略從雙語而非全英語當作課堂溝通語言,同時以跨文化詮釋的角度鼓勵學生課堂參與。

教師E
謝謝老師的分享。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常會遇見學生因為某些獎學金雙主修等因素,很在意學業成績,較不放心新教學法。想請問如果強化信任關係,讓學生放心評分機制呢?

回應: 感謝老師回饋,如果是評分機制,降低中等程度的評分標準是一個策略,高分維持高標,讓願意努力的學生追求。就像我在課程安排使用探究式教學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策略,也是希望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用以引導學生以較低的討論入門門檻來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信任教與學的策略能夠評分客觀。但是話說回來,多元的教學策略原本就是幫助學生在面對不同的情境時,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多元天份,讓自己的專業素養更加完備,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或許才是真正受大學教育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