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學年度第二學期物理教學實習最後一節課
108年6月17日(一)、6月20日(四)
文/陳育霖
時間過得比想像的快,終於還是來到了最後一節課。不知道為什麼,最後一堂課,突然想起紀伯倫,各位離開課堂之前有幾件事想跟各位再講一次。
依據教學的原理,你如果到現在對於物理或教學的體悟還是不夠深,那非常有可能只是因為我教得不好,不一定是你的問題。我們學會一件事情的方法或管道有很多種可能性,能不能學好也受到很多種因素影響,課堂修課只是其中之一,並不是唯一可能,未來你的人生道路上隨時有可能因為其它人、事的啟發讓你能夠真正體悟物理或教學。我的許多物理知識也常常是從不同領域的書本或者訊息管道當中累積而來,並不是全然都來自Halliday、Marion、Griffiths、Shankar、Jackson。許多學問都是觸類旁通,多看多接觸其它領域,期許自己具有廣博的知識,是身為物理教師或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我認為大家來臺師大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身處頂尖公立大學、全臺灣最大的師資培育機構,納稅人基於信賴或者誤解,”能力高的人,對社會可能會有更多的貢獻”,於是願意投資更多,來成就我們的能力,所以學成之後貢獻天下成為我們身為師大人的知識分子意識與社會責任,不能算是什麼高尚情操。然而,貢獻天下並不是單方向利他的行為,付出之後,我們看見自己人生的更多可能性,除了獲致成就感,最重要的是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方向,這才是來就讀大學最核心的意義與收穫。
我們坐在螢幕或書桌前面,看著別人的成就歷程與偉人傳記實在不容易獲得真正由內而外的熱情,我們常常需要不斷的自我要求,紀律地付出,根據獲得的成就感來判斷自己是否有真正的熱情,同時產生更強的動力繼續勇敢前進。
我們在面對世界上的所有事情,真正能夠發揮驚人力量之處就在持續的紀律,而熱情總跟隨在紀律之後忽然出現。 我們把教學實習課定位在生涯選擇的一環,我必須再次說明,我們從小受的教育,讓我們往往覺得,偉人的生涯動機產生過程,總是一貫而強烈,出生只為了成為幹大事的人。醫學院出身的知名作家王溢嘉曾經引述行為主義大師史金納(B. F. Skinner)喜歡說的話「我的一生幾乎可以說沒有什麼規劃,沒有什麼證據能說有一個計畫貫穿了我整個專業生涯。我生命的主要歷程是由一系列的偶發事件所促成的」來詮釋人的成就動機,意思就是說,小時候看到小魚在逆流往上游,所以決定要報效國家的故事,多數都不可信。許多人完成世俗的成功,是諸多原因的結果,但他們在成功之後並不會告訴你原來他有個有錢老爸資助他,或者他的家庭背景人脈關係替他帶來的人際關係,或者有更多的偶然成分,但是媒體都喜歡渲染英雄的故事,或者為了激勵後人,課本與傳記都傾向把偉人形容成動機一貫而強烈,所以我們誤以為多數偉人都是從小立志要做「什麼家」,但是這並非生命的真相。
另外,教育學程給我們的啟發與幫助,超過中學教師證書能夠使用的範圍,行銷行業、分析事理邏輯、看待人的價值、帶領團隊一起創發、到科技業當個稱職的研發工程師也需要跟同僚或客戶清楚說明我們的設計。認真看待自身上下擁有的特質與能力同時努力實踐專業精神非常重要。
今天的我們,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刻開始之後,我們的人生呈現什麼樣態。任何一個時刻的人生都是日積月累得來的,如果我們對自己有期許,就該努力向前,形塑我們人生下一刻的面貌。
世局變化快,歷史看起來,沒有人能保證未來世界的樣貌與趨勢,充實自我成為最重要的事情與最必要的投資,掌握自己的核心能力,總是能夠抱持莫忘初心的積極態度,縱然世俗所謂的成功需要許多機運的成分,有一天再回過頭來看看鏡子裡的自己,也會因為我們曾經為了不辜負自己的青春而付出過汗水,覺得比較心安。
其實,離開這門課之後,我最大的願望是每位同學將來都能夠隨時對今天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希望。努力要求自己成為自信的人,真正由內而外的自信對於所有人際關係至關重要,同時高度影響我們面對事情的成就可能。人的自我認知與自信高度影響我們成就大部分的事情。
人生起起伏伏,不管我們現在在哪個階段,我們不會永遠在谷底,也不該讓我們自己永遠處在谷底,平時累積實力,機遇來的時候才有機會大展長才。
請記得
沒有人能夠阻止我們卓越,能夠阻止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Always do something!!
共勉之 老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